关于印发《沙龙会s36手机版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0-19浏览次数:2754

南字发〔202093

各院系、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沙龙会s36手机版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决策部署,对标建设“第一个南大”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课程思政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沙龙会s36手机版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沙龙会s36手机版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

 

 

 

 

 

 

 

沙龙会s36手机版

○二一年七月十四日

 

 

 

 

 

 

 

 

 

 

 

 

附件:

沙龙会s36手机版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沙龙会s36手机版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决策部署,对标建设“第一个南大”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课程思政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接续奋进,不断作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南大贡献”

1.充分认识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要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推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必须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切实将沙龙会s36手机版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2.全面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南大担当

沙龙会s36手机版秉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优良传统,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2009年以来,本科“三三制”、硕士“二三三”、博士“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先后推出了“立德树人行动计划”“‘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启动“熔炉工程”建设,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机制;系统谋划面向新时代新挑战的“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教学向教育的转变,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统筹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学校还率先成立了沙龙会s36手机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课程思政课程,已经形成一个以价值、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本研一体化、贯通型、进阶式的南大特色课程思政模式。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沙龙会s36手机版必须乘势而上,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以“一流的大视野、中国的大需求、南大的新方位”为切入点,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在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所有课程中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讲好“南大理念”,做优“南大方案”,打造“南大标准”,为全国的课程思政建设贡献更多“南大智慧”。

3.基本原则

——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因为思政教育而降低专业教育水准,也不能因为专业教育而弱化思政教育,在切实保障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真善美的思想资源,发挥专业课教师对真善美的个体体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知行统一中提高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协同、集聚资源,建立包括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也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思想性、引领性。

——坚持一体化与进阶型相统一。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统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本研一体化、贯通型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强化不同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适应性、特色性、递进性。

——坚持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相统一。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注重机制体制建设,强化以评促建,构建学校、院系、课程“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中落细落实,实现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的高度统一,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4.建设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未来眼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一流的课程思政体系支撑。

——2020年,完善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全面落实沙龙会s36手机版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做到“一院(系)一方案”,在学校层面认定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凝练一批课程思政最佳实践案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

——2021年,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以“德、知、行”为切入点、“真、善、美”为结合点,做到“一课一策”,制定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本研一体化、贯通型、进阶式的课程思政模式。

——2022年,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显著跃升,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思政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及名师,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最佳实践案例库,“南大方案”成为国内领先、美誉度高、影响力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的课程思政品牌。

二、深化认识,全面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南大理念”

5. 完整把握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课程内涵与课程价值的深度融合,围绕人、自然、社会的基本关系,建立真善美的价值尺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深度挖掘知识所凝结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传授、思维启迪、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建立课程学习与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结,将价值理念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6. 坚持统筹协调与分类实施相统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体系创新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机制完善为保障,以评价改革为动力,围绕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统筹人才培养各环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际多元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要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特点,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一课一策”,有的放矢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评价。公共基础课程要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推进“六个下功夫”,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与弘扬真善美结合,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实践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弘扬劳动精神,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7. 推动学生德、知、行“螺旋式”上升发展。课程思政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确保培养成效。通过“课课关联、人人分流”将本研培养对接贯通起来,实现选择性进入、差异化起步、特色化培养、多次性选择、高水平提升,围绕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促进学生内涵式层次化成长,在不同的学段体现不同的特点,本科阶段重在广泛获取、运用训练和创造意识,强调“入心”;硕士研究生阶段重在主动获取、独立创新和创造训练,强调“入行”;博士研究生阶段重在批判获取、创新运用和知识创造,强调“入新”。要充分发掘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研结合、自主探索;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展视野、开阔思维、锤炼意志。

三、同心同行,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南大方案”

8.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优课程思政“司令部”。一是成立以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学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系统整合资源,全面加强保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二是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三是学校党政领导每学期参与一次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和育人活动。四是组建一支专家队伍,由各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课程思政专家团队,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五是成立沙龙会s36手机版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与已经成立的沙龙会s36手机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六是强化经费保障,在“双一流”建设等经费中设置专项,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

9.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配强课程思政“参谋部”。一是构建课程思政“一盘棋”工作格局,激发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教务处、沙龙会s36手机版、人力资源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教务处、沙龙会s36手机版要做好统筹工作、扎实推进;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学工部门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团干部队伍的重要作用,找准切入点,创新育人载体,搭建学生成长实践平台。二是深入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一批课程思政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夯实和拓展课程思政阵地。三是打造课程思政最佳实践案例库,构建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质教材及典型经验,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四是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航作用,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模式;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为课程思政提供思想性、理论性等多角度学术支持。

10. 落实院系主体责任,做实课程思政“前沿指挥所”。一是建立院系党委书记、院长、系主任带头抓课程思政机制。二是“一院(系)一方案”,推动院系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课程思政工作方案,明确院系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基本要求和主要方式,有针对性地修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三是实施“高峰学科品牌课程建设计划”,以一流学科为依托,推动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标杆,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组织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示范观摩等活动,动员一线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总结课程思政开展成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五是建立课程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院系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11. 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建强课程思政“战斗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一是实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构建以教师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机制,推动教师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提高修养和能力,做“四有”好老师,提升做“四个引路人”的能力。二是实施“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教育学专家等构成的融合团队,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入手,多学科优势叠加,建设课程思政标杆课程。三是结合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加强研究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学生思想关切,把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项教学活动、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程,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四、注重实效,着力打造课程思政评价的“南大标准”

12. 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标准。构建符合专业课程建设规律的课程思政“观察点”体系:一看“勘探度”,就是看课程对于真善美和思政元素的探索情况;二看“采掘度”,就是对照课程建设目标,聚集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三看“冶炼度”,就是看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构建情况;四看“加工度”,就是看课程一体化设计、融合创新的情况,是否真正成为有理、有情、有效的综合育人课程。开发课程思政建设对照表单,推动任课教师自我检查课程思政是否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是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是否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以自查促进自建,实现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

13. 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院系标准。建立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院系评价的硬约束,作为院系学科建设、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院系考核等的重要内容。一是要重点考察院系制度、资源、师资的组织运行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撑度,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否编制了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是否建立了基层教学组织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等。二是要考察课程思政覆盖度,是否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形成以价值、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本研一体化、贯通型、进阶式的课程思政模式,实现理念全融入、课程全覆盖。三是要考察课程的卓越度,是否结合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持续发展和创新课程,以及当前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的数量等。

14.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校自评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看学校课程思政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的担当度,考察是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课程思政工作,是否为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机制、资源保障等。二看学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引领度,考察课程思政工作的总体定位、基本理念与价值导向,是否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等。三看学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精准度,考察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四看学校课程思政综合育人的有效度,把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作为检验课程思政实效的标准,考察学校是否树立课程思政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年度报告等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等。